一、人才培养(权重50%) | 1 | 项目使命、愿景、规划[1] | 4% | 项目使命、愿景的合理性和挑战性,及规划的可实施性 | 使命定位准确、愿景合理兼具挑战性,规划可实施且具有创新性 | 使命定位基本准确、愿景基本合理,规划具有实施性 | 使命定位不够准确、愿景合理性欠缺,规划可实施性不足 | 未制定项目使命、愿景及规划 |
2 | 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 | 4% | 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准确度和培养方案的完善程度、参与制定者广泛度及被理解程度 | 有准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完善的培养方案,师生充分参与制定工作,被广泛理解接受 | 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准确清晰,培养方案基本完善,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制定工作,被大部分人理解接受 |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明确,培养方案不完善,有重要内容(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缺失,仅被少部分人理解接受 | 未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或培养方案 |

3 | 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 | 4% | MPAcc项目按照会计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及项目的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以及课程内容情况、教学大纲情况 | 课程设置满足会计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要求且所有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制定了教学大纲,大纲中包含课程目标、知识点、评分体系,并通过课堂讲述、讨论、实验、实习等方式实现课程目标 | 课程设置满足会计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要求且所有专业必修课、部分限选课制定了教学大纲,大纲中包含课程目标、知识点、评分体系,并通过课堂讲述、讨论、实验、实习等方式实现课程目标 | 课程设置满足会计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要求且所有专业必修课制定了教学大纲,大纲中包含课程目标、知识点、评分体系,并通过课堂讲述、讨论、实验、实习等方式实现课程目标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4 | 课程开发与建设 | 3% | MPAcc项目针对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缺失部分进行课程开发以及对已开发课程进行建设的程序以及流程的情况 | 针对培养目标,拥有一套完整且有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流程,能够针对自身的课程设置不足进行不断改善 | 针对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建设流程合理,具备一定水平的课程开发能力 | 没有依据培养目标,只是基本能够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5 | 教学方式[2] | 3% | 教学上是否能够依据培养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 所有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采用案例教学或其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 所有专业必修课和部分限选课采用案例教学或其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 一半以上专业必修课和部分限选课采用案例教学或其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续)一、人才培养(权重50%) | 6 | 教学计划执行 | 3% | 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调课、停课、缩减课时等情况 | 能够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没有改变教学计划、平均每门课程出现调课、停课、缩减课时等现象不超过2次 | 较好地执行了教学计划,平均每门课程出现调课、停课、缩减课时等现象不超过3次 | 基本能执行教学计划,平均每门课程出现调课、停课、缩减课时等现象不超过4次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7 | 教学班规模[3] | 3% | MPAcc项目教学班级规模 | 教学班规模30-60人(含30、60人) | 教学班规模15-30人(含15人)或60-80人(含80人) | 教学班规模8-15人(含8人)或80人以上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8 | 课堂外综合素质培养[4] | 3% | 在课堂外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活动的情况 | 为MPAcc学员提供课堂外综合素质培养活动的次数达12次(含)以上 | 为MPAcc学员提供课堂外综合素质培养活动的次数达9次(含)以上 | 为MPAcc学员提供课堂外综合素质培养活动的次数达6次(含)以上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9 | 招生制度[5] | 3% | 是否制定完善的招生制度,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 招生制度包含招生目标、初复试选拔标准、复试流程,具体阐明复试各环节的形式及内容、专业课的考察范围和难度 | 招生制度包含招生目标、初复试选拔标准、复试流程,但复试各环节的形式及内容、专业课的考察范围和难度阐明的不够具体 | 招生制度只简要包含招生目标、初复试选拔标准、复试流程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10 | 招生选拔 | (1) | 2% | 自办学以来,平均的复试比例 | 平均复试比例不低于1:1.3 | 平均复试比例不低于1:1.2 | 平均复试比例不低于1:1.1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2) | 2% | 自办学以来(2011级除外),平均的复试分数线(最低投档线) | 平均的复试分数线高于全国MPAcc入学考试国家线的15%(含)以上 | 平均的复试分数线高于全国MPAcc入学考试国家线的10%(含)以上 | 平均的复试分数线高于全国MPAcc入学考试国家线的5%(含)以上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11 | 实习实践[6] | (1) | 3% | 培养单位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学员实习实践的时间 | 实习基地≥5个; 学员实习实践时间6个月及以上 | 实习基地≥3个; 学员实习实践时间6个月及以上 | 实习基地≥2个; 学员实习实践时间6个月及以上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2)
| 3% | 实习实践的有效性,其中评估专家组随机抽查不少于10%毕业学员的实习实践相关文档 | 有效组织学生实习实践,学员在实习前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并能够按计划执行;实习结束后撰写了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85%及以上的学员获得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意见为满意 | 基本有效组织学生实习实践,学员在实习前制定了实习计划并能够基本按计划执行;实习结束后撰写了的实践总结报告;70%及以上的学员获得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意见为满意 | 组织学生实习实践,学员在实习前制定了实习计划;实习结束后撰写了实践总结报告;60%及以上的学员获得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意见为满意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12 | 论文质量 | 10% | 评估专家组随机抽查不少于已通过答辩论文总数10%的论文,其中,符合会计教指委发布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指导意见》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写作规范、内容充实并有一定新意、无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的论文比例 | 85%(含)以上 | 70%(含)—85%(不含) | 60%(含)—70%(不含) | 60%(不含)以下 |
二、师资队伍(权重27%) | 13 | 专职教师生师比[7] | 4% | 目前在校MPAcc学生总数与项目专职教师的比例 | ≤10 | ≤15 | ≤20 | >20 |
14 | 校外实践导师生师比[8] | 4% | 目前在校MPAcc学生总数与项目校外实践导师的比例 | ≤5 | ≤7 | ≤9 | >9 |
15 | 师资结构[9] | 4% | 所有MPAcc专职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比重和有博士学位的比重 | 博士学位比重≥60% 且职称比重≥60% | 博士学位比重≥50% 且职称比重≥50% | 博士学位比重≥40% 且职称比重≥40%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16 | 师资配备[10] | 4% | MPAcc课程师资配备情况 | 每门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至少配备2名教师,且每名教师为同一班上课只有1门 | 每门专业必修课至少配备2名教师,且每名教师为同一班上课只有1门 | 部分专业必修课至少配备2名教师,且每名教师为同一个班上课不超过2门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17
| 师资实践经验[11] | 4% | 所有MPAcc专职教师中有实际业务部门工作经验、主持过实际业务部门的相关横向课题、担任企业顾问或独立董事的教师比例 | ≥70% | 50%(含)至70%(不含) | 40%(含)至50%(不含) | <40% |
18 | 教学案例开发[12] | 3% | 入选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哈佛案例库、毅伟案例库、全国MBA教学案例库或自开发的案例数量 | 入选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哈佛案例库、毅伟案例库、全国MBA教学案例库的案例数量≥3 | 入选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哈佛案例库、毅伟案例库、全国MBA教学案例库的案例数≥2 | 入选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哈佛案例库、毅伟案例库、全国MBA教学案例库的案例数≥1 | 拥有一定数量的自开发案例,且案例适合于MPAcc教学使用 |
19 | 师资培训[13] | 4% | 所有MPAcc专职教师中参加会计教指委组织的培训或参加校外相关的进修、课程研讨、关于MPAcc教育的交流活动情况及出国进修情况 | 平均每人参加1次(含)以上 | 平均每人参加1/2(含)到1次(不含) | 平均每人参加1/3(含)到1/2次(不含) | 平均每人参加1/3次(不含)以下 |
20
| 制度建设及档案管理 | 3% | 管理制度建设情况以及教学档案的管理情况 | MPAcc项目管理制度完备并被严格执行;教学文档齐备有序,且相关权限设置合理 | MPAcc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完备并得到全面执行;教学文档有小部分缺失,或相关权限设置有不合理之处 | MPAcc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完备,但未被全面执行或执行中有较大漏洞;教学文档有重要缺失,或未设置相关权限 | MPAcc项目管理制度未建立或未被实际执行;档案管理混乱,教学文档缺失严重或有不真实之处 |
21 | 教学评估与激励 | 4% | 教学效果评估情况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 | 能够通过教师满意度评估表等手段全面地评估教学效果,并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案例建设、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及教学效果优异者给予有效的激励。 | 能够较全面的评估教学成果,并对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及教学效果优异者给予激励 | 能够进行基本的教学效果的评估 | 没有或极少进行教学评估 |
(续)三、质量保障(权重23%) | 22 | 学生管理与服务[14] | 3% | 是否有专人负责MPAcc学生管理与服务,是否配备有专门的班主任、形成学生组织并组织学生活动,是否收集学生反馈等情况 | 有专人负责学生管理与服务且学生反映良好,配备专门的班主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活动,学生会或班委会等组织机构健全,运行良好,学生反映意见的渠道畅通,并收集学生反馈 | 有专人负责MPAcc学生管理与服务且学生反映良好,配备有专门的班主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活动,学生反映意见的渠道畅通,部分收集学生反馈 | 有专人负责MPAcc学生管理与服务且学生反映良好,未进行学生反馈收集 | 没有专人负责MPAcc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意见较大 |
23 | 专门机构与专门场地 | 3% | MPAcc项目机构、人员、办公场地 | 设立有项目办公室,有专用办公场地并配备专职负责人及工作人员 | 未设立项目办公室,有专用办公场地并配备专职负责人及工作人员 | 未设立项目办公室,有专用办公场地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 没有满足左述条件 |
24
| 经费支持[15] | 4% | MPAcc项目经费分配与投入情况 | 针对项目经费独立管理的培养单位:项目经费占学费总收入的比例≥50%; 针对项目经费非独立管理的培养单位:项目经费占学费总收入的比例≥40% | 针对项目经费独立管理的培养单位:40%≤项目经费占学费总收入的比例<50%; 针对项目经费非独立管理的培养单位:30%≤项目经费占学费总收入的比例<40% | 针对项目经费独立管理的培养单位:30%≤项目经费占学费总收入的比例<40%; 针对项目经费非独立管理的培养单位:20%≤项目经费占学费总收入的比例<30% | 针对项目经费独立管理的培养单位:自留比例<30%;针对项目经费非独立管理的培养单位:自留比例<20% |
| 25 | 网络平台建设 | 3% | 网络平台建设情况及实验条件 | 设立了相关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基本信息传递功能、基本的辅助教学功能和完备的互动教学管理功能;设立了实验室供学生实验。 | 设立了相关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基本信息传递功能和基本的辅助教学功能 | 设立了相关网络平台,仅能够实现基本信息传递功能 | 未设立相关网络平台 |
26 | 图书资料[16] | 3% | 经济管理类图书资料及数据库建设情况 | 经济管理类图书资料储备充足,数据库内容广泛、功能完备,师生可方便地阅览图书资料,可便利地使用有关数据库 | 经济管理类图书资料储备和数据库内容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师生可方便地阅览图书资料,可便利地使用有关数据库 | 经济管理类图书资料、数据库内容单薄,或者师生使用有关数据库的权利受限 | 未建立相关数据库 |